【德國實施 接觸禁令 Kontaktverbot】
天氣很美好的初春,卻被封印在家,路上電車依舊行駛,只是人潮少了許多。
離我上次寫文的1700多例,十來天內德國案例暴增十幾倍,現在已經逼近3萬例,並在今天突破百人死亡。
昨天梅克爾在聯邦政府和各邦政府會議後,召開記者會宣布九項限制措施,主要規定大家要盡量減低接觸機會,關閉非必須之服務場所,餐廳禁止營業只准外送,為期至少兩週,3/23起至4/5,外出需攜帶身分證件供警察盤查。
(📍並非封城禁足,而是降低接觸,一般買菜、運動、遛狗還是可以的,只要不要超過兩人群聚即可)
剛剛聯邦政府也宣佈投入各項救濟措施,擴大援助方案,確保經濟民生和醫療服務,減低衝擊。
而引起熱議的還有,梅克爾總理在昨天記者會後,也因為接觸過的醫生被確診,而自我隔離並等待檢疫中,週三的聯邦議會將委由副總理代為出席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雜感:
每天看著各地的新聞,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分析,都覺得處在一個很特別的時刻,一個之後歷史教科書上會提及的、牽動世界秩序的大事件,而我們是在這事件下渺小的行動者,我們的驚天動地、各種情緒,可能只會被用一行字簡單帶過,每當有這種認知的時候,覺得超級魔幻寫實。
好在拜科技所賜,我們可以紀錄下很多,可以遠端工作、視訊聯繫親友、藉由各種新聞和社交平台更新消息、共享互助,在限制大部分的日常人際接觸後,仍在其他空間保有個體互動和交流的機會,甚至是凝聚成一種時代的集體記憶。
記得2010年左右,我們在人類學課堂上討論了很多關於「全球化」的議題,也寫了不少報告,很快的,應該說,比預期更快的,10年後的今天,我們面臨的是一個鐘擺反向的趨勢,而且更為劇烈,大概是一種物極必反的定律吧!
身為遊子、身為移工、身為因為各種原因跨國移動的人們,我們很多人本身就是上一個十年全球化下的產物之一,哪裏是家?這種命題在「逆」全球化浪潮的趨勢之下,下一個十年,人們會不會出現新的思考和選擇呢?
#萬事包雜感
#在家時間多竟然百感交集